
摘要:目的 评价预见性护理在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量以及降低出血率中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按照区组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仅做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预见性护理,评价不同护理模式应用对产妇出血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产后切口感染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因素产妇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出血发生率以及切口感染率,实施效果显着。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剖宫产产后出血 切口感染
随着医疗手术水平的发展,剖宫产手术指征放宽,导致剖宫产的实施率显着提高,但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剖宫产产后出血为最常见的产科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严重威胁着产妇生命健康,因此临床认为,剖宫产术后应结合必要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1]。预见性护理为超前护理服务,是根据孕产妇的情况,经过预见性分析可能会出现的不良情况以及并发症,而提前采取准备,减少产后不良事件发生。本次研究中,临床提出应用预见性护理,评价其对降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研究对象获得知情权,且签署伦理学相关规定。按照区组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9.2±2.0)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38.5±1.0)周;观察组38例,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9.0±2.2)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8.4±1.1)周。两组收集到的病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进行后期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提供健康宣教,观察患者的产程以及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采取对症措施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1)产前护理干预:预产期前7d,指导产妇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入院后,评估产妇的出血高危因素,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提供健康宣教,并告知产妇分娩方式、产程、分娩可能会出现的疼痛以及需注意事项,让产妇提前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避免异常情况发生时出现的情绪波动。积极主动与产妇沟通交流,倾听患者的主诉表达,并表达尊重理解支持,给予产妇安全感。加强与产妇的身体情况变化的监测,同时叮嘱产妇家属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根据产妇的饮食爱好,制定合适的食谱补充产妇所需的营养,并鼓励产妇适当运动,以最佳的状态迎接分娩。(2)产后护理:产后2h为出血发生的高峰,因此尤其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护理。分娩后应多观察一段时间,确保产妇的安全,将产妇送回病房后,按摩子宫,每半小时按摩一次,按摩4次后,延长为1次/h,连续按摩6次。护理人员观察产妇宫缩情况,测量阴道出血量,并观察有无血尿,切口包扎时间应超过6h,静注缩宫素,保持子宫处于最佳的恢复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采取措施措施。叮嘱婴儿早期吸允,可通过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3)切口感染预后:术前准备妥善的沐浴以及需更换衣物,且手术室内需进行消毒清洁,整个手术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标准,检查手术器械的清洁干净,及时清理干净续页以及羊水,术后经无菌切口贴覆盖。产后指导产妇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工作,注意清洗外阴部,会阴护理垫勤更换,保持外阴清洁,切口换药时,规范自设操作,以无菌标准严格要求。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以及切口感染率。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版本软件对本次整理数据分析。均数方差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2 结果
2.1两组产后2h、24h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分别为(290.2±59.0)mL、(427.5±84.2)mL,观察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分别为(267.5±58.2)mL、(388.5±67.8)mL,观察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1.688、2.224,P<0.05)。
2.2两组产后出血率以及切口感染率对比对照组38例,产后出血15例,切口感染6例,观察组38例,产后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观察组的产后出血率、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x2=12.81、3.93,P<0.05)。
3 讨论
剖宫产产后出血为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是产后孕妇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分析主要是因剖宫产手术所做手术切口大,术中术后操作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病情恶化发展快,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预后效果不佳[2]。而且随着剖宫产实施率增加,剖宫产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提高,严重影响产妇术后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护理干预,改善产后出血以及产妇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护理提供被动的护理服务,护理实施过程中忽略一些危险信息,而造成严重后果。而实施预见性护理,以科学方法为依据,提前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及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并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健康指导,提供全面护理干预,并积极配合医师开展规范、有计划的护理服务,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术后出血量[3]。而且整个操作中,护理人员坚决执行无菌操作,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经研究表明,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后,产后2h、24h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以及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显着。剖宫产术前开展护理干预,分析产妇的出血发生危险因素,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做好预防措施;产后护理干预,将患者送回产房后,做好按摩、病情观察,促产妇宫缩快速恢复,预防产后出血发生;同时结合切口预防干预,执行无菌操作,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可降低产后出血以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产妇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艺平,汪东霞,余艳萍.实施新产程标准后首次剖宫产率、指征的变化及母儿预后分析[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5(2):86-89.
[2]朱双平.浅谈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8):7333-7334.
[3]王新格.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169-170.
临床医学(英语:Clinical Medicine)主要是根据基础医学的基础,对病患的问题(有关身体或心理的疑问、不适或疾病)加以诊断、治疗的学科。
临床医学的内容极为广泛,分类也有多种方法。 以内涵而言,涵盖了临床诊断学、临床治疗学等。 以所处理对象、方法或器官系统的不同,也可区分成各个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小儿科学、精神医学、神经科学、泌尿科学、 皮肤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康复医学、麻醉学、骨科学、放射科学、急诊科学等等,但以上的分类并不是统一的分类,可因各地或各医疗机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区分方式。
更广而言之,对象是病患(人)的学科,即可加上临床两字,如临床药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均可归类于临床医学相关的学门。
欢迎联系我们报考临床医学专业。
上一篇: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
普外科意外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效果观察